军迷圈

战时动员有多可怕?二战苏军一个月征兵2100万,12万坦克蓄势待发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利刃观察眼

对于每一个军事强国来说,其强大的战争潜力除了来源于常备军队之外,武器库存与预备役力量同样十分关键。特别是在大战爆发后,一个国家在战时动员征召的军队数量,直接关系着整个战局的进展。特别是自一战以来,随着主要军事强国纷纷完善兵役制度与预备役制度,兵员储备有了充分的保障。以二战时期的苏军为例,尽管在苏德战争初期,被德军的“闪电战”打得落花流水。然而,在经过迅速调整后,苏联的战争机器被完全启动。凭借着强悍的工业实力与发达的道路交通网,仅仅在1943-1944不到1年之内,就有1200万苏军紧急动员后投入战场。而在二战以后的冷战时期,苏联更是将动员征召能力发挥到极致。据悉,在紧急动员后,2100万苏军能在一个月内迅速就位,库存中可立即启用的坦克数量更是高达12万辆。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自20世纪开始,欧洲主要军事强国几乎都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军事制度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军事动员体制。以一战时期的德国为例,在和平时期,德国的常备军队数量仅有74.5万人,但在经过军事动员后,这个数字将在一个月之内激增到229.2万人。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充部队,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拉壮丁”,因为一名士兵从新兵入伍到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都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战斗考验。德军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动员效果,就是在于拥有完善的预备役制度。根据彼得·哈特的 《世界大战1914-1918》记载,一战爆发之前,德国将召回的预备役军人就组成了75个师。此后,随着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德国的动员力度也越来越大,随着大量预备役和退伍军人参战,德军在东线和西线战场投入的陆军,就达到了200个师。

​当然,一个国家队军事动员能力,与本国的人口基数和工业化水平息息相关。既要有足够的兵员储备,又离不开庞大的武器装备库存,因此,在军事动员方面,二战时期的德国和苏联都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首先来说德国,延续了一战时期就相当完善的预备役动员制度,尽管德国作为战败国,最初只能保留10万常备军,但通过各种“擦边球”,很快就在全民范围内进行了“准军事化训练”推广。当时,“希特勒青少年团”、“ 国家劳动奉献团”等多个国家性质的青少年准军事化组织不断成立,德国政府也大力支持和引导青少年参加军事训练,这种“藏兵于民”的做法,为德国储备了大量的适龄兵源。数据显示,德军在二战期间先后发动了35梯次“动员令”,硬是在人口基数不大的前提下,压榨出1000万兵力。当然,在战争后期,随着德军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德国军事动员的力度也超过了警戒线,甚至将征召入伍的年龄放宽到了17-61岁范围,由此也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性。

和德军相比,苏军的预备役制度同样贯彻得非常到位。资料显示,在1943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军常备的陆军事中就普遍存在年龄高于35岁的预备役人员。尽管这些“大叔级”士兵和军官在和平时期很少被动用,但他们几乎都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兵员素质非常不错。在战时紧急动员后,这批预备役军人将立刻投入一线战场,甚至可以实现军队编制的“快速裂变”,被单独拉出来组建成新的陆军师。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军队体制,苏军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最终拖垮了精锐的德军。

当然,在苏德战争的关键阶段,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苏联为了快速集结兵力,也将战时征召的力度调到最大档。据悉,除了20-35岁的适龄男性兵员被全部动员之外,苏军甚至还动用了超过40岁年龄的普通民众紧急入伍。甚至有超过80万女性也加入一线战场,弥补兵力的不足。数据显示,苏军仅仅在1943年一年之内损失的兵力就高达230万,而在同一年,苏军紧急征召的兵力则高达260万兵员,再加上数量众多的补充兵,苏军可用于一线战场的兵力迅速激增到300万。在此基础上,苏联强大的工业机器也开足马力,大量工厂转为战时体制,各种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让苏军始终在兵力、装备上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二战之后,“红色帝国”凭借着广袤的疆域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在战时动员征召上更是得心应手。据悉,在针对北约的军事计划中,苏军甚至可以将30个精锐师用作炮灰,为二线百万大军撕开北约在欧洲的防线。不得不说,这样的魄力,也真正彰显出军事大国的底蕴和实力。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