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二战中历时872天,世界上最惨烈的城市攻防战,列宁格勒保卫战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史海杂谈

谈到二战的转折点时,史学家们通常都会谈到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红冠军用230多天时间彻底击溃了德军的保卢斯第六集团军,斩断了德军伸向伏尔加河流域的魔爪,并且夺回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迫使德军开始转入防御。不过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外,其实苏军和德军进行的最为艰苦的一次战役,是位于北方苦寒之地的列宁格勒,这一场战役从1941年9月9日一直打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战时期历时最长、伤亡最惨烈的一场城市攻防战。

列宁格勒,原名彼得格勒或者圣彼得堡,是著名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在击败瑞典人,夺取涅瓦河出海口后修建的一座重要军事要塞,在彼得一世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圣彼得堡一直作为俄罗斯的首都。著名的十月革命期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冬宫,就发生在圣彼得堡。在十月革命胜利后,1924年彼得堡正式更名为列宁格勒,以纪念这位领导了十月革命的伟人。1991年苏联解体后,该市又更名为彼得格勒,以此纪念沙皇彼得一世对于俄罗斯所作出的贡献。即使在今天,彼得格勒由于有波罗的海的便利运输条件,依然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并号称是俄罗斯的“欧洲窗口”。

在1941年苏德战争期间,列宁格勒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港口,同时这里还和芬兰等国接壤,芬兰在二战期间是德国的盟国,因此德军进攻列宁格勒可以得到芬兰军队的策应,同时,一旦夺取列宁格勒,就可以控制整个波罗的海,从而为德国赢得一个稳固的战略大后方。列宁格勒的诸多工业体系,特别是造船工业也可以为德国所用,所以希特勒将攻取列宁格勒作为德军北线集团军群的重要战略目标。

1941年8月6日,在苏德战争爆发2个月后,希特勒对其部下的训示是:“列宁格勒第一,顿涅茨克第二,莫斯科第三。”由此可见列宁格勒对于整个苏俄战争的重要意义。当时希特勒没有明言的是,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英美为了削弱德国法西斯的力量,从而迅速开辟了北极航线,并派出大量商船由冰岛经北大西洋和巴伦支海,向苏联的摩尔曼斯克运送补给以支持苏联红军的作战。攻占列宁格勒有助于德军攻占摩尔曼斯克,从而最终切断英美对苏联的补给,尽快结束战争。

负责进攻列宁格勒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由勒布元帅指挥,下辖屈西勒尔上将的第18集团军、布歇上将的第16集团军和赫普纳上将的第4装甲兵团,共22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其中,第4装甲兵团下辖曼施泰因上将的第56装甲军(辖1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1个步兵师)、莱因哈特上将的第41装甲军(辖2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1个步兵师),以及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而苏军由于在战争开始突然遭到德军突袭,从而导致自身损失惨重。在整个北线战场上仅有西北、北方2个方面军,共5个集团军,37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和10个装甲旅,由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其中,西北方面军辖有第8、第11和第27三个集团军,由库兹涅佐夫上将指挥,部署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境内,屏障列宁格勒;北方方面军辖有第42、第23两个集团军,由米尔兹可夫上将指挥,部署在列宁格勒北面拉多加湖东西两侧,负责对芬军作战。

在整个战场方面,德军于1941年7月1口日从韦利卡亚河地区发动直取列宁格勒的进攻。此时与德军对峙的是:北方面军(司令为波波夫中将)辖第7、第23集团军(共8个师),西北方面军(司令为索边尼科夫少将)辖第8、第11、第27集团军(31个师、另2个旅),有22个师的人员和技术兵器损失50%以上。因为苏军在前期遭到德军的猛烈打击进而损失惨重,所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进攻前对苏军西北方面军占有明显优势:其中德军步兵是苏军的1.4倍、火炮是苏军的3倍、迫击炮是苏军的4.8倍、坦克则比苏军多出20%、飞机更超过苏军的8.8倍。整个战场态势而言,苏军无论是单兵素质,武器装备还是都不及德军,因此只能且战且退,逐步退入城市,展开城市攻防战。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即把列宁格勒作为作战的终点,全力向前突进,在战争初期甚至打除了4天前进320公里的惊人战绩。苏军由于突然遭到德军进攻,损失惨重不但没有还手之力,甚至连招架之功都谈不上,部队一片混乱,只能不断撤退。到6月底时,德军前锋已经占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并打开了拉脱维亚到俄罗斯边境的通路,由于拉脱维亚距离列宁格勒仅100余公里,可以说,当时的列宁格勒正面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德军进攻的脚步。同时芬兰的东南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也从北部突入苏联境内,至此,列宁格勒已经处于德军和芬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为了抵抗德军的进一步进攻,苏联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紧急动员上百万列宁格勒居民夜以继日地围绕列宁格勒构筑了三道防线,其中最外面的以卢加城为中心,南起伊尔门湖西岸希姆斯克,沿卢加河一字摆开,北至卢加河出海口金吉谢普,全长约300公里的卢加防线,并在这条防线上部署了4个步兵师和3个民兵师。考虑到北部方向芬军战斗力相对较弱,伏罗希洛夫又从北方方面军调出6个师又1个旅,加强卢加河一线的防御。这条防线在7月中旬终于第一次挡住了德军进攻的脚步,从而让希特勒7月21日占领列宁格勒的计划泡汤。为此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向勒布元帅下达命令,要求后者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尽快拿下列宁格勒!

战争进行到1941年9月底,德军依然无法冲破苏军阵线并全部占领列宁格勒,为此,德军不得不调整了战线部署,将快速攻克列宁格勒改为长期围困的战术,同时抽调了用于攻城的数支装甲部队,用于中路进攻莫斯科和南线进攻乌克兰的战役,这样列宁格勒正面所受的压力相对就有所减轻。尽管这并意味着德军的攻势减缓,但是所幸的是,冬季到来,尽管德军和芬军围困了列宁格勒,但是该城东部的拉多加湖逐渐封冻,冰封的湖面一夜之间就可以通行卡车,而正是由于湖面的冰封,让列宁格勒困守的军民得到了最基本的粮食和弹药补充,得以把仗继续打下去。而德军方面极为郁闷的是:投下的炸弹在冰面上根本不会爆炸,只能砸出一个一个的坑洞,同时即使砸出坑洞,由于天气影响,很快湖面又会封冻,因此拉多加湖的冰面运输线,成为冬季苏军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运输线。

依靠着拉多加湖和外界的联系,守卫列宁格勒的苏军和平民熬过了整整3个冬天。不过早在1943年1月份,苏军集中2000门大炮对驻守在施吕瑟尔堡的德军进行反击,经过7天的激战,苏军第61集团军和第2突击集团军突入德军阵地17公里,顺利完成会师,并彻底打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1941年1月苏军3个方面军向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的德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到1月27日,收复红村、乌里茨克、普希金、诺夫哥罗德和卢加等城市,打通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脱出来。

为期872天的列宁格勒围城战彻底破坏了整个城市的公共设施、食水、能源及粮食供应,导致列宁格勒地区空前的大饥荒。而粮食匮乏总共造成约150万人死亡。战后列宁格勒的一个墓地就埋葬了500,000名围城战的遇难者。在列宁格勒,经济上的破坏及人命损失超过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广岛市原子弹爆炸或长崎市原子弹爆炸的总和!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列宁格勒围城战被列入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一些历史学家更将列宁格勒围城行动为种族灭绝。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