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二战4大奇兵,狗狗、蝙蝠、鸽子、海豚皆为战士,狗狗服役至今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利刃观察眼

很多军事史学家认为,二战不仅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应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分水岭(包括坦克、喷气式战机、航母乃至原子弹等),同样也是战术创新的高峰期。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二战中被各国运用的创新战术中,动物就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特别是狗战术、蝙蝠战术、海豚战术、鸽子战术,被誉为二战中的四大奇葩战术。从侦察搜素到战场引导,从远程突袭到自杀式攻击,二战中诞生了众多经典“动物战术”,“动物战士”们也同人类一样,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别误会这个人不是元首

首先来说,二战中的“狗战术”被交战各国广泛应用,也是战场上最常见的“动物奇兵”。一般来说,各国军队都会利用军犬的灵敏嗅觉,进行战场搜索,堪称动物版雷达定位系统。不过,战斗民族还把军犬的高速机动性与勇猛无畏的特性用到了战场上。

根据资料记载,在苏德战争的初期,由于苏军准备不足,面对德军的“闪电战”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为了迟滞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为后方组织防线争取时间,苏军专门训练出了一批“反坦克犬”,专门用于炸毁德军坦克。由于坦克正面装甲很厚,训练有素的苏军“反坦克犬”专门针对德军坦克的底盘进行攻击(在训练中,苏军训导员专门将食物放在坦克底部,引导军犬模拟攻击)。

其实狗狗也不知道自己背的是炸弹

由于在战前,这些军犬都会被刻意饿上几天,因此发现德军坦克后会疯狂扑向目标,在接触坦克后遥控引爆自身携带的炸药。尽管这种自杀式攻击显得并不人道,但军犬们为苏军取得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还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根据苏军的资料记载,苏军“反坦克犬”在苏德战争中共摧毁德军坦克300辆。直到1942年之后,在舆论压力下,苏联军犬学校彻底抛弃了“反坦克犬”训练项目,转而重点训练探雷犬和通信犬等辅助性军犬。

向这群小可爱致敬

同“狗战术”的惨烈状况相比,二战中美军使用的“蝙蝠战术”同样战果惊人。二战后期,美国的一名牙医脑洞大开,提出了用蝙蝠携带燃烧弹对敌方城市实施“纵火”攻击的战术。这一理念得到了认可,军工科研人员专门研究出一款小型凝固汽油弹,并在1943年完成了相关试验。按照美军的计划,装有定时器的“蝙蝠炸弹”内部填充了煤油,引爆后燃烧时间长达4分钟以上,并且会蹿起几十厘米的火焰。

这种“蝙蝠炸弹”计划由当时最先进的B-29战略轰炸机搭载,一架B-29就能搭载20万只蝙蝠,足以让一座城市成为一片火海。众所周知,当时的日本国内的城市建筑基本都是木质,遇到火灾将损失惨重。尽管美军的这一构想十分具有针对性,但随着后续原子弹的成功问世,“蝙蝠炸弹”并没有最终用于实战。

二战中另一类非常普遍的“动物奇兵”,要数军鸽无疑了。直到当下,很多国家的军队依然十分注重鸽子在通信方面的天赋与优势。而在二战中,除了在传统的通信领域担当重任之外,美军还开发出军鸽的又一用途——制导功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鸽子制导设备外观

实验表明,鸽子有一种本能,一旦在海上发现舰船轮廓就会始终保持锁定跟踪。一旦这一目标的位置出现偏移,鸽子就会产生剧烈反应,修正飞行轨迹。实验中,美军科研人员以奖励食物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军鸽的这一应激反应。

制导原理图

在此基础上,美军将训练有素的军鸽放置在弹头的特制设备中,当导弹发射出去后,军鸽会根据弹头部位的屏幕观察跟踪敌舰目标,并及时做出修正指令,相比无线被动电制导,鸽子实现了主动制导。确切来说,这种“鸽子战术”也是现代“主动制导”技术的雏形,现代化的导弹用计算机取代了鸽子。

事实上,除了上述“动物奇兵”之外,二战时各国军队纷纷脑洞大开,培养训练出可以执行各种任务的动物士兵。比如,用于攻击蛙人的“海豚特种兵”,担任后勤运输兵种的“大象运输兵”与“狗熊运输兵”,超级灵敏的“老鼠扫雷兵”……。直到今天,尽管出于人道考虑,用于正面战场的动物士兵越来越少,但在军事科研、后勤辅助等众多领域,动物士兵们依然在发光发热,继续书写传奇故事。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