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老本行!战争之王原型,俄军火贩如今在美国监狱中造“战斧”

军迷圈官微
文|谷火平

他是全球通缉的要犯,他是让人胆寒的"死亡商人",他曾经是苏联国家安全局(克格勃)少校军官,他拥有多家航空公司,旗下飞机50余架,他拥有6本护照,精通包括俄语、英语、法语、乌兹别克语、葡萄牙语和汉语。他的经历过于传奇,以至于2005年尼古拉斯·凯奇的经典电影《战争之王》几乎可以看作以他为原型创作。他就是维克多·安纳托利耶维奇·布特,世界传奇的军火商人。

2008年3月6日布特在泰国首都曼谷的一家酒店被捕,并在随后被引渡到美国接受审判,最后由美国纽约州的法院判处其25年监禁。如今距离布特被捕已经过去11个年头,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12月5日发表了该通讯社记者对于在美国马里昂监狱服刑的布特的独家采访。而布特对卫星通讯社的记者称,马里昂监狱的大部分囚犯其实都在做一件事——生产"战斧"巡航导弹,这也是他现在每天的"工作"之一。

维克多·布特曾经是世界军火走私的顶级高手,即使在他被捕后,依然名震世界。由于布特早年曾经在著名情报机构克格勃供职,所以对于他的身世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官方的说法是:布特于1967年1月13日生于苏联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杜尚别。但是布特本人在2002年接受电台访问时,声称自己出生在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喀巴得(位于里海边的一座城市)。同时南非情报部门获取的情报则显示,布特其实应该是乌克兰人。不过在苏联解体后,除了他自己,恐怕已经没有人能够知晓他的真正身份。

其实在苏联时代,布特的生活可以说一帆风顺,在苏联解体之前的最后时刻,他曾经在苏联驻安哥拉的维和部队中担任指挥官,并官至少校。如果没有苏联解体的意外,布特少校可能会平静地走完自己的一生。不过苏联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刻轰然解体,而布特少校也和其他的前苏联军官一样,回到家乡,无依无靠,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不过,布特少校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不仅(曾经)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也是一名优秀的克格勃以及一名优秀的商人。

由于在回国之前,布特曾经在安哥拉驻扎,因此对于非洲的战乱深有了解,甚至和当地的军阀武装也有结交。而回到家乡后,望着部队仓库里各种堆积如山的武器弹药和几个月发不出军饷的士兵,布特终于知道了自己该干什么。他首先用自己前苏军少校的身份,以极低的价格,从饥肠辘辘的士兵手中购买"不必要"的武器。再开着自己的安-12运输机,将这些武器弹药成批走私到非洲的战乱地区。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非洲涉及23个国家的总共11场冲突中,全部有布特的身影,可以说,交战的双方,甚至是三方,都是拿着布特提供的武器相互厮杀。而布特的财富则不断增长,到90年代末时,他已经从一架破旧的安-12运输机,发展成拥有多家航空运输公司,总计50多架各型飞机的巨富豪商,而他的职业依然是运输这些致人死命的"商品"前往世界各个热点地区。不过,有趣的是,布特其实不仅仅从事军火走私与贩卖,他的运输公司也做一些正经生意,例如他曾经和美国军方签约,帮助美军运送各种军需物资。并且,布特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重要捐助人之一,这对于一个贩卖死亡的人而言,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讽刺。

2005年尼古拉斯·凯奇的经典电影《战争之王》公映,并且很快刷爆票房,而这部电影可以说有60%左右的情节和布特的经历相似,而他本人甚至还为这部电影投入了巨资。不过,和电影情节不同的是:在电影中,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军火贩尤里·奥洛夫在被捕后很快就走出了关押室。而布特本人在2008年被捕后,被引渡到美国,并被宣判有罪,至今依然在马里昂监狱服刑。而且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在监狱中的"劳改"就是和其他狱友一同制造"战斧"巡航导弹。

不过,由于布特前克格勃特工的身份,以及其庞大的军火走私网络中涉及至少7个国家的情报机构,所以可以确认,尽管布特没有像"尤里·奥洛夫"那么轻松地走出监狱,但是,"美国总统才是世界上军火贩卖最多的人,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希望在枪上找到他的指纹。"这句《战争之王》的台词,大概最能说明布特未来的命运。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