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力压北洋海军 赢的不仅是装备

军迷圈官微
文|怪蜀黍老囧曾
1866年7月20日,奥匈帝国海军与意大利海军爆发了利萨海战(Battle of Lissa),意大利12艘铁甲舰和19艘木质战舰被奥匈帝国海军7艘铁甲舰和20艘木质战舰击败,失败的原因中有一点,就是意大利海军采用了纵队(line ahead)战术,被采用横队战术(line abreast)的奥匈帝国海军舰艇发动了撞击战术打乱并被重创。

利萨海战
横队战术一下子引起了海军理论的关注,由于海军技术日新月异,军界和政界急需明确的战术理论来指导开支庞大的海军建设。利萨海战中撞击战术地重新运用形成了“撞角狂热”,横队战术则是撞击战术的必要阵型。此外,横队战术时舰艏投影面积小于侧舷,有利于避弹(如果弹药可以轻松击穿装甲的话),而新型武器鱼雷的发明也进一步支持了横队战术,因为鱼雷在面对低投影的横队时的命中率肯定远低于纵队。横队战术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成为了主流战术理论。不过,纵队战术表示不服。支持纵队战术的军事理论家认为,侧舷面对敌方的火力投射能力显然比舰艏向敌更高,与此同时,指挥协调也更容易。速射炮的出现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优势,新型装甲钢则被认为能够防御住当时穿甲弹的威胁。

按照横队战术设计的“不屈”号(英弗莱息白)
时间最后证明了,纵队战术仍然是有效的。英国海军率先重新采用了纵队战术,而德国海军在1894年的基尔湾演习后也证明了纵队战术的可行性。主流海军战术理论的重新转变让纵队重新成为海军交战的基本战术,直到导弹武器的出现才让炮击战不再作为主要作战样式,纵队战术这才被放弃。
对于日本海军,意识到这一点的时间其实比德国人还早。日本海军部在1872年成立,一开始还只是一个极度缺乏组织经验的部门。到1884年,仁礼景範担任海军部部长后带来了一批具有海上经验的军官,日本海军才算开始了正式的职业化。西乡从道接任后,他鼓励了一批青年军官开拓海军事业,其带出来了包括日后大力推动日本海军改革的山本刚平,让日本海军成为一直逐步具有现代海军特征的军队。

西乡从道
1887年,日本联合参谋本部海军部的年轻参谋上尉岛村速雄出版了《海军战术概要》一书。该书本质上是英美海军战术论文的观点汇编,并加上了岛村自己的评论。岛村意识到了英美海军正在实现的战术变革,提出日本海军可以推动成立一个包括舰队指挥官、舰长、副舰长,以及炮术、鱼雷的指挥人员成立一个学习委员会进行实验。日本海军很快采纳了岛村速熊的意见,组织了一个由联合参谋本部、海军部、日本海军大学校人员组成的“战术调查”委员会,在静冈县与伊豆半岛之间的骏河湾清水港进行相关研究实验。在1887年6月,相关人员抵达了清水港以北的冲津的清见寺开始研究。

岛村速雄(老年)

冲津的清见寺
此时的日本海军整体上还是一支风帆舰队,因此最初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风帆战舰的战术标准化问题,包括面对鱼雷艇时风帆战舰的战法,以及俘虏敌舰的战术。之后,委员会对单舰对抗战术、鱼雷艇信号问题和多种进攻方法进行了讨论和争论。为此,该委员会组织了多次演习。
在第一次演习中,日本海军就测试了当时令人迷惑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战术。他们假设撞角是首要武器,而线膛炮为次要武器,以此寻求最佳的撞击战术以及应对撞击战术时可能出现的碰撞问题。当然,为了防止对战舰造成真正的损伤,日本人把战舰加装了竹制挡板。这样,在会议上达成的暂时共识后,日本军官们会马上进行测试来检验会议形成的战术。就这样一步一步,日本海军的战术规范基本形成。

清水港和冲津

清水港
清水港还是太小了,1887至1888年的那个冬天,日本海军常备舰队(联合舰队前身)的7艘军舰从九州启程前往琉球后返回四国,在海上进行了战术阵型、信号释放、舰队机动等试验,这些试验最终形成了日本海军的基本战术规范。
1887年,英国皇家海军上校约翰·英格斯(John Ingles)来到日本海军大学校教书。英格斯认为最有效的进攻战术就是纵队战术,他用三个要素:更大的航速、更多的火力和更精准的炮术,来克服对于横队战术理论的撞角、鱼雷艇威胁说。同时,纵队战术的指挥可以更加灵活,因为所有的舰艇都可以看着打头的旗舰的信号。英格斯不仅掀起了日本海军关于横队纵队争论的高潮,同时也用航速、火力、炮术三大要素塑造了日本海军当时的主要目标。
随着“吉野”号巡洋舰这类新锐舰艇的服役,和随时准备同中国开战,日本海军对于确立战术原则感到日益急迫。时任常备舰队司令的坪井航三和岛村速雄都强烈建议日本海军进行测试,最后日本海军部决定让常备舰队分成两个部分演练不同战术。经过长时间演习,最终日本海军确立了纵队战术为基本的进攻阵型的战术。这在黄海海战中得到了印证。

吉野
因此,甲午战争中的所有海战事实上清帝国输得并不冤,不仅仅装备已经停止采购多年,而且在海军的专业化建设上也绝无新崛起的日本海军那样进行深入的学习、争论和检验。这种软件上的差异在和平时期并不明显,但实际的威力极为巨大,新兴的日本海军很快接收了新的知识,建立了专业化的海军组织、形成了明确的海军战术,并且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海洋战略,从认知深度上已经超越了清帝国很远。而清帝国内部则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类专业化的技术讨论,更不用提引进欧洲知识后进行大规模消化和反思。所以,在1894年,北洋海军被迫使用1880年代技术水平的舰艇,使用着已经被证明是低效的横队战术同1890年代诞生的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的后辈对抗,结果纵然北洋海军官兵努力奋战,依然敌不过使用新装备并且反复验证新战术的日本海军。这种差距无论如何是个人奋斗所无法填满的。

黄海海战
这也可以看出,作为技术性十分显著的军种,海军比陆军更需要宽松的讨论环境,不能有更多的门户之见和论资排辈,这些更平等的规范及其相关的制度设计才能保证海军技术发展和战术适时更新。然而,随着日本海军的发展,当时新兴时期的开放和进取逐渐固化,在英日同盟结束之后则几乎没有独立的思想成果,最终日本海军逐步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只是将过去的观念做到极致,以致于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占据显著优势的情况下都能出现中途岛战役这样把优势兵力洒满太平洋、一地鸡毛的战役规划,其中苦楚怕是日本人最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