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艘战舰集体退役,精心保养犹如新船,曾造近400艘保卫海疆60年

军迷圈官微
文|虹摄库尔斯克
据海军新闻报道,近日,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护卫舰支队8艘护卫艇集体退出现役,随着军旗缓缓降落,它们告别了蓝色的海洋,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战友。
这8艘战舰是我军62-1G式火炮护卫艇,西方称其为“上海”级护卫艇。“上海”艇从上世纪的1960年面世,至今已经60年了!该级艇各种型号持续生产了391艘,将近400艘的生产量可以说是中国海军装备序列中生产数量最多的一型制式舰艇。

图片:8艘62-1G护卫艇集体退役,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上海”艇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正是人民海军初创时期,东海前线海军依靠一些旧式的小型舰艇在头门山海战、夜袭"太平"号、解放一江山岛、炮击金门等战斗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这些激烈的战斗中,初生的人民海军从海战实战出发,要求研制航速较快的火炮护卫艇,尽快投入战斗。为此,中国船舶工业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先后研发生产了53甲、55甲型炮艇,较好地补充了前线战艇数量不足、样式老旧、火力不强的问题。但是,此时对岸的海上力量获得了一大批美援旧式水面舰艇,驱逐舰、护卫舰也不少,相对来说53甲、55甲炮艇(代号0101)就显得单薄了。为了能够对抗敌人的大舰,海军提出了鱼雷快艇和火炮护卫艇同时出击的作战方式,即由高速火炮护卫艇掩护鱼雷艇出击,配合在近距离打击敌人大中型水面舰艇的战法。

图片:55甲护卫艇,代号0101。

图片:0105型护卫艇。

图片:0109型护卫艇。
这时候,就需要一种能够和鱼雷快艇配合使用,航速较快、火力教猛的火炮护卫艇。这就是后来的0111系列护卫艇,在此前还有0102、0105、0108、0109、0110护卫艇,但是这些护卫艇建造数量均非常有限,这是作为过渡产品。真正大批量定型生产的是0111型护卫艇。

图片:与鱼雷快艇配合作战需要高速炮艇。
海军于1959年9月提出了0111护卫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并于1960年2月交由大连造船厂进行施工设计和试制。这也是大连造船厂首次担负军用舰艇设计任务。
当年5月13日,首艇开工建造。该型艇全长38.78米,设计正常排水量125吨,主机为4台M50ф-3(4x1200马力)发动机,设计航速高达29节,可以满足与鱼雷快艇协同作战。武器也比较强,主炮是2门单管57毫米炮(59式陆用高射炮改造而来)、副炮为2门双25毫米炮。首艇建成后发现超重,最高航速只能达到28.5节。通过多次调整,终于将正常排水量降至115吨,航速可达30.2节。

图片:首艘0111型护卫艇,使用单管57毫米舰炮。
1962年10月,海军在青岛召开“护卫艇定型会议”,0111型与0105、0108、0109等型号进行实船使用和观摩评比。最终决定在0111首制艇基础上进行改进,定型为海军新型护卫艇,所以海军中按照年份将0111艇也称为62式护卫艇。

图片:0111型护卫艇很快成为共和国海疆守护者。
注意的是,这个62式就是1962年式的意思,那一年还定型了62式喷气式战斗机,也就是歼-7战斗机,还有62式轻型坦克。因此,这个62和后来的标准海军舰艇型号前都带有一个“0”是不同的,比如051、052、055驱逐舰、053、054护卫舰、033、035潜艇,这些带“0”的都是设计代号,62式快艇的设计代号是0111,切不可将其称为062式护卫艇,这是错误的说法。

图片:歼-7战斗机最初也被称为62式战斗机。
0111系列快艇型号众多,如0111甲、0111乙、0111丙、0111丙II、0111丁、0111丁II、0111S、0111SII、0111E、0111F和0111R(使用燃气轮机的型号,未实际建造)等等,以及最终的62-1系列。0111甲、乙等型号在海军官兵口中又称呼为62甲、62乙等,但不能想当然的认为0111甲就是0111A,正确的对应关系为0111乙—0111A,0111丙—0111V,0111丁—0111M,0111丙II/丁II—0111D。
1962年10月青岛护卫艇会议后,根据会议要求,0111型护卫艇将57毫米单管主炮更换为双37毫米炮,提高了射速和防空能力,同时修改甲板室,改进发电机组,称为0111甲护卫艇,基本上固定了这一型号护卫艇的基本结构样式。

图片:从霞浦军港出击的588艇群。
新型护卫艇列装部队后,很快在沿海斗争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最著名的是崇武以东海战中,该级护卫艇中的588艇成功击沉敌人的"临淮"号(原"永昌"号,故我军战史中一直记载为“永昌”号)炮舰而一举成名,被授予了“海上猛虎艇”的荣誉称号。
1965年11月12日,"临淮"号(原"永昌"号)护航炮舰离左营到澎湖列岛的马公。13日13时20分,该舰在敌旗舰大型猎潜舰"山海"号(原"永泰"号)的率领下,由马公隐蔽出航,驶往乌丘。

图片:敌人“山海”号大型猎潜舰(原“永泰”号)。
其中"山海"号满载排水量903吨,装有2门76毫米炮,3门40毫米炮,6门20毫米炮。"临淮"号满载排水量945吨,装有2门76毫米炮,2门40毫米炮,6门20毫米炮。两舰一进入解放军东海舰队大雾山观通站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内就被发现。

图片:敌人“临淮”号护航炮舰(原“永昌”号)。
我军出动6艘护卫艇和6艘鱼雷艇隐蔽接敌。其中第29大队588、589号2艘护卫艇组成第二战术突击群,担任牵制"临淮"号的任务。
海上编队于夜晚21时25分起航,始终保持无线电静默,严格灯火管制,以24节向目标海区机动。晚23时14分,我艇群发现10.5海里外的2艘蒋军舰艇正在向乌丘航行。
23时33分,护卫艇群距敌舰0.5海里时分别向各自目标开火。本来主攻目标是敌旗舰“山海”号,没有想到,“山海”号一击就撤,径直向乌丘逃逸。作为指挥舰的“山海”号在逃窜前甚至没有和“临淮”号打招呼,结果将'临淮'号顶在了我军攻击锋面上,该舰在大骂“山海”号的同时,不得不边规避边射击。

图片:被护卫艇速射机关炮多次命中的“临淮”号。
14日0时21分,鱼雷艇队抵近18链时进行占领阵地机动,接近“临淮”号至10链时,即展开两舷攻击。
0时30分,编队命令145号鱼雷艇单艇攻击,该艇接近到敌舰左舷90~100度、距离4链时进入战斗航向,并冒着“临淮”号密集炮火,逼近到300米距离才2雷齐射!
很快,敌舰尾部命中1雷,当即失去机动能力。此时,588、589号2艘新型护卫艇勇敢逼近“临淮”号进行抵近射击。到凌晨1时06分,敌舰最终不支沉没于乌丘以南15.5海里处。

图片:高速出击的“海上猛虎艇”588号。
此次海战,从解放军艇队开火至"临淮"号沉没,历时1小时33分。击沉国民党海军"临淮"号、击伤"山海"号,俘敌9名。战斗中,我军指战员牺牲2人,伤17人,轻伤护卫艇和鱼雷艇各2艘,消耗鱼雷6枚,各种炮弹7165发、枪弹250发。这是继"八·六"海战胜利之后,人民海军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

图片:海战胜利后返回霞浦军港的588艇群。


图片:被我军俘虏的“临淮”号上的官兵,我军及时给予救援和医治。
荒谬的是,那艘不顾“临淮”号死活,开战伊始一看形势不妙,连招呼都不打就独自逃命的“山海”号返台后竟然受到了胜利凯旋般的欢迎,在公众面前营造出一副战斗英雄的场面。不久“山海”号临阵逃跑的事情还是被曝光了,毕竟“临淮”号一船人基本都阵亡或被俘了,部队中也传来要求枪毙带头逃跑的南巡支队长麦炳坤的呼声。
老蒋实在坐不下去,对这丢脸丢到家的事情干脆也不捂着了,将支队长麦炳坤和“山海”号舰长朱普华送进军法大牢!

图片:返回基地后一片胜利者样子的“山海”号上的官兵。

图片:被塑造成英雄的“山海”号,最终临阵脱逃丑闻被扒出来,支队长和舰长都被下了大牢。
这些海战的故事并没有影响0111艇的继续发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海军决定在0111S型艇基础上改善生活条件和居住性,并进一步提高适航性,新型艇被定名为62-1型护卫艇。新型艇的改进主要有:增加淡水储量,加装空调装置,增加减摇鳍,改善了艇员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条件;在露天式艇桥的前面和两侧加装挡风玻璃窗,改善了指挥台的工作环境;在后机舱设立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监视室,并设有空调,改善了轮机兵的工作条件。
1985年7月首艇在桂江造船厂开工,次年10月交船。后改进后进行批量生产,批量生产的62-1型又称62-1G型,驾驶台改为全封闭。

图片:新一代的62-1G型护卫艇。
从这次退役的新闻报道上看,有一句“二十载筚路蓝缕书写辉煌,二十载劈波斩浪勇闯大洋”,也就是说这些艇已经服役了20多年了,这么算下来应该都是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艇了。

图片:风雨同行二十载,老兵再见!
62/0111艇在中国海军舰艇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这种小艇已经难以满足海上作战需求,就算当年的“海上猛虎艇”588的舷号,也给了最新的056A轻型导弹护卫舰。

图片:继承588舷号的056型轻型导弹护卫舰。
这次8艘护卫艇的光荣退役,正好见证了人民海军由近海走向大洋、从小艇到大舰的华丽变身。
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这些服役了20多年的小艇保养得非常好,就像新的一样!这让人想起《人民海军向前进》中的那一句“爱护军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有这样的战士,我们的人民海军何愁不强大!

图片:举行集体退役仪式的8艘战艇,犹如新船。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