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是可忍孰不可忍 印度在边境打响第一枪 总理:是时候教训一下了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张殿成军情观察

目前,在长达1000多公里的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两侧,分别部署着至少25万印军和10多万巴军。由于新仇旧恨不断,双方军队的对峙,摩擦几乎从未停歇过,不管是哪一方挑起事端,另一方就一定会报复回去,小规模冲突几乎隔三差五就要上演一回。

据阿拉伯半岛电视台15日消息,巴基斯坦方面当天表示,巴方发现一支印度地面部队已经深入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是可忍孰不可忍,已经做好战斗准备的巴基斯坦地面部队随即与印军展开交火。尽管是印军首先打响第一枪,企图先发制人,但是巴方发挥了很好的战术素养,并击毙了5名印军士兵。不过,在交火中仍有3名巴基斯坦士兵不幸阵亡,2名克什米尔地区的平民丧生。据悉,印巴双方的间歇性的交火仍在继续,印方疑似还动用了火炮。人们不禁要问的是,克什米尔地区为何会成为两国武装冲突的战场呢?

印巴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这一问题不但牵扯南亚两个大国的旧恨新怨,更有外部势力埋下的“地雷”。印度独立前,克什米尔是印英帝国的一个土邦,英国不干涉土邦内部事务,但土邦承认英国的最高主权。英国为了加强管控,对于当地民众,英国使用分而治之的手法,先是站在印度教上层一边歧视穆斯林,而当印度教民族主义兴起以后,又开始扶持伊斯兰教势力。这种做法虽然让英国人稳稳地掌控了克什米尔地区,但却加深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1947年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印巴分治方案又称蒙巴顿方案,印度被一分为二,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但克什米尔情况比较特殊,它处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蒙巴顿方案规定,土邦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80%的居民是穆斯林教徒,他们更希望加入巴基斯坦,而而土邦的王公却属于印度教徒显然更倾向于加入印度。由于宗教信仰冲突,独立后的印巴两国围绕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数次爆发战争,直到现在该问题仍悬而未解,并成为诸多冲突的导火索。

必须指出的是,此次印巴两国的武装冲突起因是8月5日,莫迪发布总统令,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查谟和克什米尔持续70年的自治权,并对其实施通信管制和治安镇压。其实,从经济角度来说,克什米尔境内多山地和荒漠,非常贫困,主要支柱产业就是农业与畜牧业,工业几乎没有,可以说是南亚最贫穷的地方。但是就是这样贫困荒凉的地方,印巴两国,却不惜赌上国运也要争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克什米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克什米尔地区正好处于南亚大陆的门户位置,是连接中亚、中国、南亚、中东的路上交通要道,也是天然的战略要塞,具有无可比拟的地缘战略价值。

对于印度来说,历史上每次遭到外敌入侵都是通过克什米尔地区来实现的。所以,印度绝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占领这里,因为这里是印度北方安全的最后屏障。同时印度还一直希望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并希望通过克什米尔地区向周边辐射影响力,并对巴基斯坦形成高屋建瓴之势,占据绝对的战略主动权。正是基于这一点,巴基斯坦才要将克什米尔控制在自己手里,一来可以通过地理优势制衡印度。否则以两国经济和军事体量,巴国对印度毫无优势。而来克什米尔地区对于巴基斯坦还具有生死存亡的战略意义。巴基斯坦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工业,都离不开印度河滋养,印度河的主要干流都流经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印度为了打压巴基斯坦,经常动用水资源这个战略武器,卡巴基斯坦脖子。如果印度在该地区建立大型水库,就可积蓄库存水量。换句话说,一旦印度完全掌控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不是被渴死,就会被淹死。所以,新德里单方面改变克什米尔现状的做法,遭到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弹。巴国总理伊姆兰·汗已经表示,是时候教训一下他们了,并将不惜一切代价奉陪到底!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