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在列车上的火炮!180发炮弹造成至少八百人伤亡 被明令禁止拥有

军迷圈官微
文|123军情观察室
自火炮出现以来,深受各国军事家的喜爱,拥有一款威力巨大的火炮也是每个军事家所希望的。现代火炮作为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可以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波拿巴就是炮兵出生,在拿破仑时代,炮兵就是一份受人尊崇的职业,炮兵的存在是为了给予己方部队有效的火力支援同时压制对方火炮,但是当时的火炮为前装炮,射程与精准度均不高,所以在这样的战场需求下,除了炮兵的战术在不断地进步完善之外,也催生了火炮的性能与制作工艺进一步的升级进步。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在前膛炮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后膛炮,同时在由原来的滑膛炮进化为线膛炮,弹药类型也在随着材料学,火药学,弹药学等学科的进步而在不断发展,火炮的载具也在逐步发展,从最开始的固定跑位,到后来的牵引火炮,及现代的自行火炮等,发展出了五花八门的各类火炮。而其中较为独特的火炮莫过于是在一战与二战中诞生的列车炮了。

列车炮顾名思义是一种架设在列车上的火炮。往往这些火炮体型笨重而威力,因为这些巨大的火炮无法由传统的牵引车牵引,所以将其架设在载重更大更加稳定的列车上,已达到可以机动射击的目的。早在1850年由英国人安德森提出列车炮这一概念,而到1860年由美国人正式将无盖十三英寸列车炮(臼炮)运用到了实战中,在美国联邦军对于邦联军的彼得斯堡进行围攻时,该炮正式登上战场,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鉴于该型火炮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突出表现,使得俄国,德国等国也对于列车炮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在1918年由德国研发并且投入实战的210毫米口径的"巴黎大炮"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轰击巴黎而一战成名。"巴黎大炮"口径为210毫米,炮管身长36.1米,长径比达到了172,如此大的长径比使得火炮弹药可以在炮膛内充分燃烧,所发射的炮弹可以飞行至高达40千米的同温层,进而获得极限最大射程达131千米,理论最大射程达120千米的超远射程。但是该炮重达375吨,仅一发弹药就重达126千克。从1918年3月23日至8月9日,3门"巴黎大炮"从不同位置向巴黎共发射了300多发炮弹,其中只有180发落在市区,即便是这样也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伤。虽然威力巨大但是所消耗的人力众多,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仅生产装备了7门"巴黎大炮"。在一战结束后,因为德国战败,在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明令禁止德国拥有列车炮。

领教过一战中列车炮带了的巨大威力与震慑力后,在1935年希特勒上台后重振军备,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大力发展了列车炮,诸如古斯塔夫、K5E、K12E等等。其中K5列车炮甚至隔着英吉利海峡对英国本土进行轰击。但是毕竟列车炮的体型庞大,极易遭受空中袭击,在二战中,空军战斗机,轰炸机等发展的相当迅猛,在空中力量的打击下诸如列车炮,战列舰这样的巨炮载体也逐步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