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坦克不全是薄皮货,还有120吨超重坦克,威力不输虎王

军迷圈官微
文|观察眼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在著名的索姆河战役中首次将坦克投入实战,这些坚盔重甲、行动缓慢的庞然大物一经亮相,就给德军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撼,原本横扫天下的重机枪瞬间风光不再,德国被迫转而开发轻巧便捷的反坦克炮。但坦克也不会原地踏步,随着更大马力发动机的出现,坦克装甲也不断加厚。

此后几十年,坦克便开始真正登上战争的舞台,开始了它辉煌华丽的表演,尤其在二战期间,坦克的发展和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诞生出众多性能出色的坦克,比较出名的有德国的“虎”式系列、“豹”式系列,苏联的T-34,英国的“百夫长”,美国的“谢尔曼”。虎式的前装甲达到了102mm,豹式和T-34使用倾斜装甲可等效为140mm的装甲防御效果,此时增加坦克的装甲防御性能是一种共识。

说了这么多,我们貌似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二战参战国——日本,日本在所有参战国里的影响力可与德国齐名,在亚洲地区犯下滔天罪行,打遍了东亚、南亚、东南亚,一个偏居一隅的弹丸之地爆出的能量连美国也惊叹不已,在太平洋地区实打实的令美军吃尽了苦头。日本陆军那种悍不畏死的疯狂冲锋气势就举世罕见,光是这种不怕死的劲头就足够令对手胆寒了。在二战初期的亚洲战场,日本军人凭着这股杀气冲锋陷阵,横扫一切,除了在中国战事受阻,其它地区简直势如破竹,嚣张气焰隐隐盖过了德国。

当然,日本军队之所以如此强悍,除了过硬的军人素质外,武器性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由于亚洲国家在军力上对比欧洲整体偏弱,整个亚洲除了日本拥有较完善的军工外,其它地区几乎找不出像样的兵工厂,飞机、大炮、军舰等技术兵器并不多见,这也给了日本大展拳脚的机会。
坦白讲,二战期间,日本研制的武器在亚洲来说确实属一流水准,像是日本的坦克,那可是中国军人的血泪史啊,当时我们缺少有效的反装甲武器,日本地面装甲在中国军人面前就是铜墙铁壁般的存在,很多情况下,中国军人都是以血肉之躯直面日本的钢铁巨兽,那场面,想想就心酸无比。但欧洲人对日本坦克却是却不屑一笑。为啥呢?

原因很简单,日本却少大马力的发动机,甚至连刚才都不够用,它的坦克只能使用较薄的装甲,说是纸做的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不在一个水平,很典型的一个东西方装甲武器的对碰——诺门坎战役,这场战役中,日本出动94式轻坦对阵苏联T-26塔克,虽然T-26是苏联早期研制的轻型坦克,但面对日本94式,仍表现出明显的战场优势,可以说是单方面的虐杀。

94式设计矮小,面对T-26几乎毫无招架之力,就像一个羸弱的孩童面对一个强壮的成年人,T-26甚至毫无顾忌的直面97式的轰击,也不开炮回击,直接朝94式碾压过去,一个接一个,全部报废,连炮弹都省了,后来苏联士兵为这些袖珍的日本坦克起了一个很戏剧性的名字——可爱的小土豆。

当然,94轻坦在诺门坎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不堪一击只是个像,94式也只是日制装甲中比较低等的一型,并不能真正代表日本的工业水准,但也从侧面暴露出日本装甲武器确实存在防护性差的缺点,这主要归结于日本国土狭小、资源短缺,很难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财大气粗的随意加厚防护装甲,后来出现的97式同样受到防御能力不足的困扰。

不过随着战事的吃紧,日本越发意识到自家装甲车的致命缺点,二战后期,为挽回败局,日本军方也开始不计成本,着手研制类似于德国“虎”式的重型坦克,这其中最典型也最成功的是一款名为0-1型的超重战车。

1944年,日本在各大战场频繁战败,投降也是迟早的事,不过顽固的日本法西斯并不甘心,如困笼之兽,还想着拼死一搏,以国运为赌本,誓与大和民族共存亡,也是这一年,守卫日本本土的终极利器一0-1型重型坦克诞生。
该型坦克并不是专门研发而来,在此之前,日本还研发过一款名为“百式”的超重坦克,该坦克重100吨,在坦克里面,绝对属于超级巨无霸般的存在,设计为多炮塔,主炮是一门92式105mm加农炮,而当时拥有最强坦克之称的德国“虎”王,其主炮口径也不过88mm,其它国家的坦克主炮基本也都低于这个尺寸。可想而知,“百”式的火力该有多恐怖。

据悉,该炮配有自动装弹机,可实现18公里超远距离压制炮击,对盟军装甲目标杀伤力极大,德国“虎”王见了也得瑟瑟发抖,一旦投入战场,那简直就是噩梦的存在。此外,“百”式还加装有2门37mm副炮,车体前装甲厚度达105mm,能有效抵御大部分坦克炮的轰击,典型的活力堡垒。
不过实验期间发现,该坦克严重超重,灵活性不够,一般道路很难承受如此重量,最终不得不停止研发。想想也是,超重坦克很多国家都搞过,唯一成功做出来的只有德国的虎王和鼠式,前者战斗全重70吨、后者全重188吨,尽管纸面数据无敌于天下,但实战意义并不大,即便日本成功把百式坦克造出来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不过日本军方高层并不罢休,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后续推出了0-1型重型坦克,该坦克重达120吨,武器配备上与“百”式没有太大区别,同样是多炮塔设计,主炮一样是105mm,副炮增加到47mm,考虑到“百”式试验时暴露的种种弊端,0-1式的履带经过改良,大大缩小接地压力,车身灵活性也得到改善。
不过该型坦克命运同样不加,刚准备量产,日本就宣布投降,唯一的样车也落得被肢解的下场。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