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龙吟风啸——FC-1“枭龙”战斗机VS“阵风”战斗机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军机图

今年的巴黎航展对于公众来说是一次乏善可陈的“盛会”。虽然本届航展上F-35A进行了静态展示、德法西三国合作的FCAS和土耳其的TF-X也终于以全尺寸模型的方式展露真容,但在飞行表演方面,基本上就是FC-1“枭龙”和“阵风”两种战斗机在挑大梁。有意思的是,由于今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一系列对抗,这两种战斗机在巴黎航展的表演增添了几分“冤家斗法”的感觉。

谈历史:当年“盟友”,如今宿敌

说起来,FC-1和“阵风”当年还曾经是“友军”,因为这两架战斗机都曾经有过同一个假想敌——米格-29。1983年,苏联空军开始列装米格-29。随后,印度也向苏联订购了米格-29战斗机,并于1986年起交付印度空军。从性能上来说,米格-29在当时是一流的空优战机,该机机动性优异、且具有超视距空战能力,因此在当时无论是对于法国还是巴基斯坦都构成了很严重的威胁。发展新一代战机,成为了亚欧大陆两端的两个国家共同的选择。

这一时期,巴基斯坦选择向中国购买新型战机。中国航空工业起初给出的方案是以歼-7为基础的歼-7CP,该机基本上就是将歼-7改为两侧进气并更换航电系统、并希望改用F404涡扇发动机(“阵风”原型机首飞时的发动机也是F404),但该方案被巴基斯坦方面以性能不能对抗米格-29而拒绝。此后,在美国格鲁曼公司的介入协助下,成都飞机设计所将歼-7CP发展为超-7,此时的方案已经比较接近目前的FC-1。1991年,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重启超-7项目,随后其项目合作伙伴更换为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在设计上引入了米高扬设计局的“项目33”轻型战斗机方案的一些特点,发动机则更换为RD-93。1994年,巴基斯坦与中国就FC-1项目开始进行谈判、1998年签署合作协议,2007年1月FC-1正式进入巴基斯坦空军服役。

而与此同时,法国在退出欧洲多国联合进行的ECF项目(“台风”战斗机的前身)后,由达索公司继续进行新一代战斗机项目、并作为“幻影”2000的后继机型。由于此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预研发和设计工作,“阵风”的发展进度很快,1985年即完成了展示用的原型机,1986年7月4日首飞成功。2016年4月,印度与法国签订合同订购36架“阵风”,这使得“阵风”与当年的老对手米格-29成为了“搭档”,这就使得南亚大陆的天空中将出现相当奇特的场景——当年老冤家现在聚首同一门下,而FC-1竟然也与米格-29有了相同的“心脏”,时过境迁,着实令人唏嘘。

比设计:轻量级VS中量级

从基本设计上来看,FC-1和“阵风”差异很大。FC-1是一种设计上中规中矩的轻型战斗机,该机采用了常见的常规布局梯形翼肋下进气设计,并采用边条翼增强升力性能和机动性。早期的FC-1为控制成本,仅在纵向传动上采用数字电传设计,而横向扔保留液压传统。虽然整体设计趋于保守,但FC-1仍然采用了诸如DSI进气道、先进综合航电系统等接近“四代半”战机的设计,可以说是在保守中追赶潮流。而“阵风”在设计时则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激进派,其近距耦合鸭式布局在当时的战斗机中独树一帜,这种布局能够在增加升力的同时降低跨音速阻力,因此无论对于机动性还是加速性都有好处。“阵风”作为“四代半”战斗机在设计时采用了大量的新结构和新材料设计,这使得该机在采用更多的新设备并采用双发布局的情况下,只比体积略小的F-16重1吨。同时,“阵风”在航电系统上设计非常前卫,特别是其座舱布局即便在当前也是独树一帜,这体现了法国人在航空装备方面的特殊理念。

从机体规格来看,FC-1机长14.3米、翼展8.98米、机高4.9米,“阵风”机长15.27米、翼展10.8米、机高5.34米,看似“阵风”比FC-1略大但相差不大。但在性能指标方面,FC-1最大起飞重量12.7吨、最大载弹量3.8吨、航程2500千米,而“阵风”最大起飞重量24.5吨、最大载弹量9吨、航程3700千米,可见“阵风”的起飞重量和载弹量几乎达到FC-1的;两倍、而航程也接近FC-1的1.5倍。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在于“阵风”采用了两台最大推力50千牛、加力推力75.6千牛的M88涡扇发动机,而FC-1仅有一台最大推力49.4千牛,加力推力81.4千牛的RD-93涡扇发动机,也就是说不考虑推重比的话“阵风”的发动机的最大推力达到了FC-1的两倍、加力推力达到了1.85倍,因此两者在起飞重量和航程方面的差异是正常的。

理论上来说,将FC-1放大到“阵风”的级别、并为该机配用F110-GE-129或涡扇-10A一类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将能让FC-1具有同“阵风”相近的作战能力。但如此一来,FC-1的生产成本也将大幅提升,很可能反而会让一些对新型战斗机有需求的潜在用户失去兴趣,这对于FC-1这种纯出口型战机不是什么好事。FC-1首飞后,法国曾经建议为该机配用采用与“阵风”相同的M88发动机,虽然M88加力推力较差但其推重比更高,因此FC-1若改用M88理论上能具有更强的性能,但最终不了了之。目前,中航发正在研制新一代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如果此款发动机研发成功后用于FC-1,将使该机的动力系统实现跨越式提升,介时FC-1的作战能力将至少能达到“鹰狮”NG的水平。

看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从FC-1与“阵风”在载弹量与航程上的差异,不难想象两机作战能力上的差距。“阵风”的高载弹量使得该机很适合执行攻击任务,其多达13个武器挂点更让该机具有很强的火力配置灵活性。“阵风”在使用普通航空炸弹或制导炸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其攻击能力相当于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同时该机还能使用防区外攻击武器、战术空地导弹甚至核导弹,总体来说既是出色的“炸弹卡车”,又能够胜任“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任务。相比之下,FC-1虽然也能采用多种类型的对地攻击武器,但载弹量存在显著差距,并且缺乏挂载大型攻击武器的能力,所以攻击能力就差的比较远了。

不过,FC-1在“阵风”面前并非完全处于劣势。“阵风”在设计上虽然十分优异,但该机有一个致命性的缺陷:由于需要考虑舰载型的起降视野问题,“阵风”的机头部分短促而狭窄,这导致该机能够为机载雷达预留的空间较小。因此,虽然“阵风”属于中型战斗机,但其在雷达方面的升级潜力甚至还不如轻型战斗机。目前FC-1 Block 3批次已经开始生产,该机将配备新一代国产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新型雷达的性能不仅超越“阵风”所使用的RBE-2雷达,而且有望超越更新一代的RBE-2-AA,这可能让“阵风”面对FC-1时在中远距离上比较吃力。

而在空战武器方面,目前的“阵风”也不算出色。“阵风”采用的“魔术”2型近距空空导弹和“米卡”中距空空导弹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目前两者性能略显落后,特别是“米卡”80千米的最大射程使得其在面对AIM-120D或“霹雳”-15一类的新一代中距空空导弹时相当吃亏。武器与雷达上的双重劣势,决定了“阵风”当前阶段的空战能力不可能拔尖。反之,FC-1在发展到Block 3批次后已经能使用“霹雳”-10和“霹雳”-15,在遭遇“阵风”时胜算不低。另外,目前FC-1能够使用CM-400超音速反舰导弹,而“阵风”则缺乏类似的武器装备,这也让FC-1在对海攻击方面扳回一程。

总评:“全能型战机”时代的攻防之辩

从FC-1和“阵风”在设计上的差异,能够明显感受到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FC-1和“阵风”设计时正是传统的战斗机、截击机、战斗轰炸机概念消亡,同时多用途战斗机概念正在兴起。FC-1和“阵风”在设计上就体现了浓厚的多用途思想,但两者并非毫无区别。FC-1的设计目的在于为中小国家提供一款突出性价比、同时尽可能满足多种任务需求的战斗机。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保障领空安全是空中力量的首要任务,因此空中优势任务和拦截任务能力是FC-1的首要设计因素,同时此类空中力量一般规模有限、经费也不多,因此也需要兼顾对地对海攻击。从任务优先级来看,FC-1的防空任务等级高于攻击任务,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防御型”的多用途战斗机。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阵风”虽然设计时也将防御苏联第四代战斗机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法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法国空军和海军也经常执行各类干涉任务,而在冷战结束后此类任务甚至比防空和拦截任务还要多,所以“阵风”对于攻击任务能力的要求更高。而由于法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规模也相对有限,同时装备战斗机与攻击机并不划算,因此“阵风”事实上在法国空军中同时扮演战斗机和攻击机(乃至轰炸机)的角色,故其在设计上属于“攻击型”的多用途战斗机。综上不难看出,FC-1和“阵风”的设计可谓泾渭分明,这种设计上的取舍并没有高下之分,却也揭示了一个基本问题:“盾”与“矛”的平衡和选取,一直是当代军事装备的关键性问题。即便是“全能型战机”渐入佳境的今天,这个“矛盾”的解决,仍然是摆在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面前的第一大难题。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