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加拿大人真聪明:单价8亿的大船 他们只花了3亿就搞定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利刃军事

近日,加拿大新型多用途补给舰"决心"完成了包括海上补给科目在内的试航工作,即将进入加拿大皇家海军服役。值得注意的是,这艘两万吨级的补给舰并不是全新制造,也不是哪个国家的二手军舰,它的舰体是购自希腊"联邦海运集团"的阿斯特里克斯号集装箱船,其购置成本仅为两千万美元。

图为改装结束,正在出港的"决心"号补给舰。

虽然在"决心"下水之后,加拿大海军还另外开工了两艘"新型联合支援舰",但该舰的单价高达8.5亿美元,而排水量和"决心"一样是两万吨出头。

对比之下,购买舰体只花了两千万,改装花了3亿美元的"决心"就显得非常廉价了。事实上,加拿大使用集装箱船改出补给舰的初始动机,就正是从缺乏造舰资金和时间紧迫两重因素下,所作出的权衡结果。

作为加拿大海军数十年以来的补给主力,为"决心"所替代的两艘"保护者"级油水补给舰是1969年就开始服役的老舰,加拿大海军原本希望它们在2010年前就退役,为新舰艇留出编制空间,但奈何加拿大政府就是不掏钱,硬是将新型补给舰的采购推迟到至少2015年后。

图为垂垂老矣的"保护者"号油水补给舰。

但天不遂人意,"保护者"号油水补给舰于2014年失火。对这一艘舰龄接近五十岁的老船来说,再去修理已经毫无意义,因此加拿大海军只能令其退役。

由此,加拿大海军忽然就进入了远洋航行能力归零的时代:不同于"门前就有活"的东亚和欧洲各国海军,加拿大海军的主要活动地带就是北冰洋和大西洋,出门和出远门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没了补给舰真是寸步难行。

因此,在现成舰体上改装一艘补给舰以缓解燃眉之急,就成了加拿大人的救命稻草。

图为正在整体安装上层建筑的"决心"号补给舰。

综合来看,将一艘两万吨级的集装箱货轮改装成补给舰,加拿大花的三亿美元还是有点贵:与此同时,韩国向英国出口4艘3.5万吨级补给舰的总价仅为7亿美元,看上去似乎是加拿大海军吃了大亏。

但有那么一句俗话说得好,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装备的制造和购买也一样。三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在本土船厂,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人力成本"范畴,换句话说既买了船,又向劳动力市场提供了薪资,对于许可该项建造计划的军政界人士而言相当有利。

图为"Aleksandr Korneychuk"号油船,是1596工程的遗腹子。

而这个将民船改为军用的"万全点子",并不是加拿大人首创的:早在苏联时期,红海军就广泛地采用量产且成熟的民船平台,将其稍加改造便成为远洋补给舰或油水补给舰。

而其中最为登峰造极的项目,是将一款由乌克兰和列宁格勒都有建造的大型油船改造为综合补给舰,该项目被命名为1596工程,原本将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的苏联航母舰队补给主力。

图为转隶中国海军的"青海湖"号补给舰,上层建筑基本上未作大的修改。

但苏联的轰然解体,使得这一项目直接被搁置,1596工程大部分船只被重新修改为民用油船使用,不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初识远洋的中国海军看上了其中一艘归乌克兰所有的油船,将其拖回国内继续建造,而这也就是后来为世人熟知的"青海湖"号补给舰。(利刃/TO)

尊重内容,从尊重作者开始,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我们。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