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太阳飞可以摆脱红外制导导弹?现在只能听天由命!

军迷圈官微
文|火器营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和北越空军纷纷投入了数量众多的喷气式飞机加入战斗。刚刚出现的具有加力燃烧室的能够突破音速飞行的第二代战斗机纷纷登场。最有代表性的两种第二代战斗机就是美国F-4“鬼怪”和苏制米格-21“鱼窝”。彼时第一代雷达半主动制导的AIM-7“麻雀”中程空空导弹和第一代红外被动制导的AIM-9“响尾蛇”近程空空导弹刚刚问世,美军坚信“唯导弹论”甚至塑造出了取消航炮的“导弹飞机”,而中越军队的米格-17、米格-21则依旧以航炮和大口径航空机枪作为主要空战武器。面对敌人的先进导弹,中越空军怎么才能躲避呢?

除了利用娴熟的机动摆脱导弹跟踪,北越空军飞行员们还有一种聪明的方法——向着太阳飞。第一代“响尾蛇”导弹的导引头是热电偶,会向温度高的方向做出感应并通过计算机调整飞行姿态,然后控制3余度飞行控制系统向目标飞行,没有目标上限。所以北越空军的米格-17飞行员在被响尾蛇咬住时,就会猛地爬升,向太阳方向飞行,再关掉发动机,导弹就会去追温度更高的太阳,直至燃料耗尽。
这种方法一开始十分奏效,北越空军依靠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可以摆脱掉美军战机一次发射数枚的响尾蛇导弹,然后再不慌不忙地与没有航炮的“鬼怪”周旋寻找进攻位置,伺机击落击伤对方。后来美军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对响尾蛇导弹进行改进。
新的响尾蛇利用了红外线寻的模式。红外线频率在可见光频率之下波长介于0.8到1000微米间,比可见光长比微波短,具有可聚焦、发散、吸收、反射的特性。不论人造物体或是人体,只要能发热或维持热量,就会散发强烈的红外线。对导弹而言,其潜在目标对象一般都会反射或发射红外线,被导弹引导头探测到后就能获得目标的相对位置,进而对飞行控制面发出偏转信号。

这样一来由于太阳光的红外特性与目标飞机尾喷口的红外特性不同,响尾蛇导弹也就不会再被太阳迷惑了。然而有矛就有盾,人们随即研发出了红外诱饵弹。这种诱饵弹由战斗机携带,在被敌方热寻的导弹跟踪时,飞行员抛洒诱饵弹。数枚诱饵弹在空中缓慢坠落燃烧,产生与自身飞机尾喷口相似的红外特征依然能迷惑热寻的导弹,并且其一直沿用到现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80年代中期美军开始装备第三代热寻的空空导弹,其采用了锑化铟致冷探测器,拥有极高灵敏度,可以探测目标飞机发动机产生的尾流。由追踪发动机本身到追踪发动机尾流,这真是一大天才想法。发动机本身可以由诱饵弹模拟,但发动机喷出的高温气体束是无法被抹去的。在第三代热寻的导弹眼中,空战空域就是由一条条不同红外特征的热空气尾流轨迹交织而成的,只需顺藤摸瓜就能击落目标飞机。

而如今以AIM-9X“超级响尾蛇”为首的最新的第四代热寻的导弹,更是采用了红外成像(IR Imaging)引导头,其中的红外线辐射成像装置类似于数码相机,用一个焦平面阵列成像装置来探测红外线。焦平面阵列由像素阵列和读出电子组件两部分组成,其中对红外线敏感的像素阵列位于镜头焦距处,每个像素约20微米大小,并有铟材料做成的铟柱电气接点,与黏附于像素阵列上的读出电子组件连接。读出电子组件把大量的像素输出信号转换成脉冲序列,使输出信号线的数量由几万条降到一百条以下。于是在第四代热寻的导弹眼中,原先的目标由一个红外特征“点”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其排除背景噪声的能力较强,再也不会失误锁定太阳,同时还能分辨出多个目标和热焰弹、干扰丝等红外线对抗措施。如今太阳再也不能作为救兵拯救被热寻的导弹追踪的战斗机了。
作者:长弓阿帕奇
本文由火器营原创,抄袭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