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200多架“飞豹”过时?隐身飞豹和歼-16谁是更好的选择?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观察眼

利刃\Dark

西沙海战中,人民海军凭借优良的军事素养和战斗热情,成功将挑衅我领海权益的南越海军1艘炮舰击沉、将3艘护卫舰击伤。尽管我军取得了海战的胜利,但清醒的各级指战员们认识到缺乏航空兵支援是个大问题,一旦面对更为强大的对手,我军将难以应对。我空军当时的主力攻击机型是轰-5轰炸机,由于航程难以满足海军的需求,而且已经十分老化,寻找替代品是当务之急。

人民空军也意识到了同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强-5攻击机航程无法满足要求,载弹量也不敢恭维,这就导致海军空军于1975年一起提出开发新战机,要求研制一款同时胜任空战和对地打击的新战机,其实就是想有一款战斗轰炸机。按照需求,国防科工委对新型战斗轰炸机招标。

经过几次角逐,西飞的歼轰-7(当时的原名叫轰-7)战胜了共同竞标的变后掠翼战机强-6和歼轰-8战斗机轰炸机,也就是后来的“飞豹”。歼轰-7于1977年批准立项,西飞在设计歼轰-7时并无前车之鉴,全体技术人员凭借顽强奋进的精神,打造了既科学又严谨的战机制造质量管控体系,有力保证了歼轰-7的质量,这也为日后西飞研制其它战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歼轰-7在80年代初因国民经济政策有调整,导致军事武器发展为经济发展让路,歼轰-7的研制经费也因此压缩,进度由此放缓。到了1982年,歼轰-7终于恢复原有的生产进度。终于在6年后,歼轰-7顺利完成首飞任务,并在1992年列装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目前已有200多架在役。

在设计歼轰-7时,西飞为了保证该机能在以后很长时间里保持先进性,不断使用新技术改进飞豹,该机几百个成品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成品已经占了35%。西飞采用了无余量飞机机翼装配技术,使我国的飞机设计终于不再照仿苏联那套以外形为基础的装配定律,从这样一点上看飞豹确实是个创举。

歼轰-7是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款战斗轰炸机,它摆脱了苏联军机的设计模式。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尝试让中国航空业积累了大量经验,这让我国军事航空工业的整体水平都有了跨越式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具有创新划时代意义的歼轰-7自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翼难以控制附着气流,这就让该机容易失速;尤其是双座舱的抛盖设计,不得不增加救生时间。尤其是两座被迫做出弹射间隔,否者弹射座椅的射流会殃及另一个飞行员,而且两名飞行员弹射还会发生相撞的事故;尤其是该机的HTY-6通用型弹射座椅表现不突出,这些都是导致该机容易出现事故的最主要因素。

随着对手空防体系愈发完善,设计理念有些难以适应时代的歼轰-7显然不够用了。这就让我军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所谓隐身版的歼轰-7B,或者选择沈飞研制的歼-16多用途战斗机。在未来,航空平台的隐身化是最终趋势。然而将现有的歼轰-7改装成隐身化战斗轰炸机,首先不得不修改气动结构,纵使如此也难以达到专业的隐身水平,同时,保留歼轰-7会导致后勤的压力激增,带来使用成本的失控。因此,持续量产已经装备50多架的歼-16,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歼16综合性能同美国F-15E相当,在载弹量、航程和对海陆空目标的打击能力上,可谓全面盖过歼轰-7。短时间内,该机不会全面替换200架歼轰-7,然而它“炸弹卡车”般的特性,可以同歼-20隐身战斗机配合,后者的载弹量有限,可以“踹门”撕开对方防空网络,并夺取制空权。随后,歼-16便可以在被肃清的敌方空域畅通无阻地投掷各类炸弹,完成打击目标的目的。因此在作战交换比上,歼-16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已有的200多架歼轰-7也并非鸡肋,依然可以担负战场支援任务,毕竟200架全面换装是需要时间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