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战神”生产线繁忙 改进的轰炸机或比歼-20还惊艳?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烽火军事

新的一周开始了,航空工业的广大职工结束了统一安排的高温假期,重返工作岗位。不过,假期里有很多人并没有闲着,而是依然坚守在值班岗位,保证生产交付进度。作为中国军用大飞机的发源地,航空工业西飞的官方微信号就披露了一组图片,展示了高温假期间一线生产职工忙碌的景象。

飞机的生产过程,按顺序可分为零件加工-部装-总装这三步。首先,要把金属毛坯件加工成特定的形状,比如机翼大梁、桁架、隔框等等;然后,就在部装厂,像拼积木一样,把这些结构零件组装成部件,比如机翼、尾翼、机身等;最后把这些已经成型的部件转移到总装厂房,把机翼、机身、尾翼等全部安装到一起,并布置好线缆、管路、机载设备,安装发动机。最后,一架崭新的飞机就总装完成,可以推到试飞站进行调试,等待试飞完成就可以交付了。

几位技术工人正在宽阔整洁的工作台上,用特殊的榔头敲打零件。这个工位,是用来对部分翼肋成品进行最后的人工检查和修复的。即使在实现自动化生产的车间,人工检查和修理依然是钣金制造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照片中布满“圆洞”的这个零件,名称叫做翼肋,是机翼中重要的承力结构之一。翼肋负责把气动载荷传递给由蒙皮壁板、机翼大梁(墙)腹板组成的翼盒结构。不过,翼肋也分为普通翼肋和加强翼肋两种,照片中的那个就属于普通翼肋,受力强度不大。在制造中,普通翼肋是由钣金一体冲压成型,然后由冲压机打出一排“圆洞”用来减重,因此可能存在轻微变形、边缘毛刺制造缺陷,简单修复后即可投入使用。

轰-6K是在轰-6基础上大幅改进而来的中程战略轰炸机,而轰-6又是苏联图-16的中国版本。轰-6K的最大优点是机载雷达、火控、通信、自卫电子战等机载设备非常先进,能够发射远程巡航导弹进行防区外精确打击,因此哪怕在21世纪也不算落伍,仍具有不小的威慑力。

轰-6K第一架原型机,绰号“战神”

但是也必须承认,由于改进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方面,轰-6K的气动结构和制造工艺变化不大,仍然和老轰-6差不多。这要追溯到2007年,首架轰-6K原型机亮相时,仍然是厂家自掏腰包经费的项目,并不是军方主持。既然是“旧瓶装新酒”,把酒酿好就行,瓶子就无所谓了。因此,轰-6K只为了换装新发动机而稍微修改了中机身设计,主翼、尾翼、后机身等设计都没有什么变化,结构方面保留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初始设计。不过这其实很正常,美军B-52H的机体结构一样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准,电子设备更新换代就行。

轰-6K战斗力全面成形,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常客

不怎么改动机体设计,把精力全放在电子设备的全面换代改进上,这样的做法拿捏地非常准确,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给中国空军提供了一款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新型轰炸机,很快就在西太平洋、南海等方向上形成了足够的空中战略威慑能力,可以说非常成功。从“智慧西飞”的报道中也可以看出,轰-6K及其改进型将继续批量生产,继续大量交付空军轰炸机部队,间接为下一代轰炸机的研制争取了时间。

航空工业宣传片引起了无数遐想

关于中国空军下一代轰炸机,也就是传说中的“轰-20”,被认为相对靠谱的估计是,轰-20可能在3到5年内,也就是2021年之后亮相。但是关于轰-20的设计,则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有人说是B-2那样的全方向、多频谱隐身的纯飞翼布局;也有人说是部分隐身、追求超音速巡航的设计;甚至还有人往高超音速方向幻想,认为可能是比SR-71“黑鸟”还快的高速轰炸机,等等。

必要时,靠隐身吃饭的B-2也要超低空突防

面对西太平洋、南亚等地区极为复杂的作战环境,中国下一代轰炸机必须强调高威胁环境中的突防能力。要实现这个首要指标,完全依赖隐身技术并不见得是唯一办法,适度考虑巡航速度、机动能力也是有必要的。B-2设计之初是为了穿透苏联辽阔边境线上以点带面的防空体系,这跟我们可能面临的对手情况不太一样。

美国空军横田基地一隅,一整排F-22全部挂载了副油箱,作战半径实在不够用啊

歼-20拥有国产战机中最远的作战半径,挂4个大型副油箱之后完全能够长时间在第一岛链外巡航猎杀

值得参考的案例就是歼-20的设计,独一无二的设计,完全颠覆了其曝光之前人们对中国隐身战斗机的想象。像F-22专为欧洲热战设计,机动性和隐身性兼顾,但是机体过于紧凑,载油系数再高也仍然有限,限制了航程和作战半径。事实上,部署在亚太地区的F-22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携带副油箱成为了家常便饭,就是因为西太平洋的机场都位于相隔遥远的岛链上。而未来出海作战的歼-20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其机体修长,不仅超音速巡航阻力更小,载油量也更大,更加适合辽阔的西太平洋作战环境。

轰-20很可能采用独特的设计,更好地兼顾隐身和速度。图为美国下一代隐身运输机设想

因此,如果未来中国轰-20采用与美国B-2、B-21不同的设计,甚至呈现出像歼-20横空出世时那样“独特”乃至有点“古怪”的外形,也毫不令笔者意外。在飞翼式布局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创新,是轰-20最有可能的设计选择。无论如何,我们不用纠结轰-6K还在采用什么老旧工艺,只要相信轰-20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文/妹子杨)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