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数据分析:中印国力军力差距与1962年相比如何变化

文|进击的熊爸爸

image60年代中印两军在边境线对峙
image10年代中印两军在边境线对峙

近日,中印两国在边境争议地带再次出现摩擦。印军士兵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并阻碍中国边防部队的正常活动。事后,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同时公开要求印方尽快将越界部队撤回印方一侧。并正告印军中的个别人汲取历史教训,停止发表叫嚣战争的危险言论。

而之后,印度国防部长Arun Jaitley却针锋相对,公开对媒体表示,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

印度国防部长Arun Jaitley之意,应该是印度已然今非昔比,1962年被中国击败是彼时的事情,凭借印度多年的发展壮大,今日一定有信心战胜中国。

来看看这个Arun Jaitley,此人2017年3月才刚刚接替Manohar Parrikar(此人后来去果阿邦当主席了)再次担任印度国防部长,并继续兼任财政部长。就是此人。

注意,他是“再次担任”,早在2014年莫迪上任之初即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兼财政部长,但仅仅几个月后就被Manohar Parrikar取代,现在是在此兼任两职。需要指出的是,去年由莫迪主导的印度废钞政策,实际就是由任财政部长的Arun Jaitley推行的。

至于他的言论是一时的豪言壮语,还是确有底气,还需要对当年与今日的中印两国进行一系列比较。

首先要看看1962年的中国和印度到底是个什么家底。

一。60年代中期两国国力,军力的比较

根据冷战期间美国军控与裁军署(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 Agency)1968年公布的《1966-1967年度世界军费支出报告》里的数据。

按报告中的几个指标对中印之战结束四年后的中国和印度军事力量作个大概比较,即:

GNP(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军费支出总额/军费支出占GNP比重/接受之国际援助/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健康支出/人口/军队人数/军人占总人口比重(皆按60年代中期美元汇率来统计)

中国是这样的:

印度是这样的:

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印度与中国在军事力量上确实存在差距。比如:中国在中印之战结束4年后的GNP是800多亿美元。印度是368.95亿美元。军费支出中国是65亿美元,印度是14亿美元。人口中国是7亿多,印度是5亿多。军队人数中国是250万人(与今日相近),印度是100万人

同时这份报告还计入了几个与军事力量相关的指标

1。接受之国际援助:中国是8000多万美元。印度居然高达13亿美元。可见在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全面恶化之后,与西方的关系还远未解冻。中国的经济建设能获得到的国际援助是比较少的,而印度,在60年代中期其外交局势要远好于中国,还是比较容易获得国际援助的。

2。公共教育支出:中国是28亿美元,印度是10亿美元。

3。 公共健康支出:中国是10亿美元,印度是1.61亿美元。可见这个中印在这个指标上差异比较大

数据来源:https://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185680.pdf

注:美国军控与裁军署(ACDA)已于90年代被重组,《世界军费支出年度报告》亦被《世界军费与武器转让报告》(world military expenditures and arms transfers)

从以上多个指标,可以概括出:60年代中期,也就是在1962年中印之战后几年,虽然印度有相对中国好得多的外交环境,能够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获得国际宝贵的经济援助,而中国连续遭遇了大跃进和文革的冲击,经济并未复苏,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依然是要强于印度的。

二。今日中印两国国力,军力的比较

今日的印度人,在看待当时面对中国的那场败仗时,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两个,一个是当时印度国力尚弱不足与中国对抗,一个是尼赫鲁一系列错误的决策

时至今日,中印之战已经结束50多年,印度是否如印度国防部长言下之意所料,已经今非昔比而能与今日的中国一绝高下呢

还是要用数据来说话,首先看看两国在中印之战后,经济实力是如何增长的

首先看两国历年的经济增长率变化

数据来源:GDP growth (annual %)

再看看两国经济总量的变化

可见,从1962年中印之战至今50多年,虽然印度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成就,但中印之间的经济实力实际上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在新中国成立最初的十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实力实际是要弱于印度,虽然在苏联援助下经过建国初期的建设,经济有过一段高速增长期,但因为基础薄弱,总体而言依然不容乐观,加上各种随之而来的政治运动和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冲击,一直到90年代前,中印两国的整体实力实际上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而在90年代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开始呈几何级增长。直到今日成为第二经济强国,国力已经远超印度

具体到两国的军事实力,由于ACDA已经重组,目前我并未查到最近几年ACDA公布的《世界军费与武器转让报告》的详细数据,因此只好参考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SIPRI ) 的年度报告

根据2016年度报告里所罗列的15个军费支出最高的国家

数据来源:https://www.sipri.org/sites/default/files/Trends-world-military-expenditure-2016.pdf

中国的军费支出排名第二位,达到215亿美元。而印度排在第5位,为55.9亿美元。应该说印度的军费相比以前确实有了大幅增加(比如从2007年至今的增长率达到54%),但中国增长更为迅猛,中从2007年至今中国的军费增长率居然达到了118%。

而在中印战争结束不久,中国的军费差不多是印度的3-4倍左右,而今日居然还是3-4倍左右。

在看看两国自冷战结束以来20多年大致的军费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Who has more military power, China or India? | Thomson Reuters

除了比较宏观数据,再比较今日中印两国军事已经军事相关指标的其他数据

1。人口。这个实际上双方已经很接近。不过绝对人口数对两国的军事实力有多少助力,是个很难判断的事情。

2。 现役军人人数。这个中国远胜于印度,双方军队人数的差距与60年代中期相差不大(彼时中国拥有250万现役军人,而印度有100万左右的军人)。不过考虑到双方能集结在冲突地区的军队人数都是有限的,加上调兵能力,交通状况,自然条件的限制,现役军人的绝对人数的参考价值是要打个问号的。

之后参考三组与两国战争潜力相关的数据

3。 可供支配的人力资源总数(Total available manpower),这个数据计算的是国内人口中有多少人可以参与战争相关的工作。这里不光包括现役和预备役军人,还包括进入军工企业从事军事生产,参与后勤工作的人口数

这个指标中国还是高于印度,中国拥有7亿5千万人口可从事战争相关工作,而印度有6亿多

4。 可服役的人口数(Available Manpower Fit for Military Service),亦可以理解为国家最大动员人数

这方面中国仍然全面强于印度。中国可以最大限度动员6亿多人,而印度的动员能力不足5亿

5。 每年达到参军年限的人口数(Available Manpower Fit for Military Service Annually),以2016年数据为准。受人口增长率下降,老龄化趋势加剧的影响,中国每年达到参军年龄的年轻人口是不如印度的。这也是中国未来的隐患之一。

数据来源:Global Firepower - Ranking the World Military Strengths

而两国的军备水平,军工水平和军事科研水平,在别的答案里已经被讨论好多次,印度的军工科研水平是绝对无法和中国相媲美,国产化率很低,而质量又不能让人满意。这里只列出一个关于军备数量的大概数据,以对中印在军备上的差距见微知著

数据来源:Who has more military power, China or India? | Thomson Reuters

三。其他数据比较

我想着重讨论几个看似与军事无关,实际却是关乎国家大计的指标,一个是两国婴儿死亡率,一个是两国受教育人口

1。中印两国婴幼儿死亡率比较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70年至2015年,中印两国婴幼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变化曲线如下

来源:Mortality rate, infant (per 1,000 live births)

可见虽然印度与中国一样婴儿的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但依然几倍于中国,印度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很成问题的,就算是放在世界上也是比较低的水平(如下图),因此带来的婴幼儿较高的死亡率,对印度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军力发展是个极大的拖累(兵源的整体身体素质是个问题)

数据来源:List of countries by infant mortality rate

2。 中印两国受教育人口比较

首先看两国现在的教育支出状况。目前能查找到的是2014年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的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15%

数据来源: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而印度呢,根据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公布的截止2014年的数据。印度教育支出所占GDP比重为3.25%

数据来源:http://mhrd.gov.in/sites/upload_files/mhrd/files/statistics/PubExpdt-2013.pdf

这个指标印度不光低于中国,而且考虑到印度与中国相近的人口数量,而经济规模又大大小于中国,印度的实际公共教育支出要大大小于中国,其水平也可想而知。

其次,中印两国受教育人口比较如下

根据世界银行和Trading Economics公布的一组中国教育的数据

数据来源:China Barro Lee Percentage Of Population Age 15 With No Education

再看看印度教育的数据

数据来源:Public spending on education

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受惠于教育的不断普及,中国人基础教育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印度国内特别是青年人群(尤其是女性),还存在大量未受教育人口,但就基础教育而言,印度还是远远落后于中国。

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受教育”以及“扫盲”这个概念在中印两国是有差异的。在中国,除了少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外,汉语是唯一官方语言,汉字是唯一通用文字。所以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扫盲就是识汉字,写汉字。而且近年来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汉字教育的推广力度正在加大,随着青壮年少数民族公民汉语汉字水平的提高,就算是直接在边境地区征召少数民族士兵,其在军事活动里遇到的语言障碍也已经大大降低

2016年和田地区维吾尔族青年踊跃参军

而在印度情况就复杂的多,首先,印度官方语言和文字众多,使用人数最多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但也没有如汉语之于中国那样通行全国。其他很多各地方民族语言都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如此一来,所谓的扫盲,即会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即可视为扫盲,这样的扫盲如果仅仅放在各邦之内倒也问题不大,但如过参军,参与到国家军队的军事活动中来,问题就会很多。不同民族文化信仰的士兵加入同一支部队,会出现语言不通的情况,这样,军官与军官,军官与士兵,士兵与士兵间就会遇到沟通障碍,这在作战时是非常致命的,就算编入不同的民族军团,协同作战也会很成问题。

印度67周年国庆阅兵上,由不同民族操不同语言的士兵组成的军乐队演奏苏格兰手风琴

通过这两组指标的比较,可以对今日中国与印度的战争潜能对比有进一步了解。

结语:

通过上面彼时今日的一系列比较,可以看出,相比1962年中印两国交战之时,两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战争潜力的差距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大。在1962年开战时,中国尚处在经济极为困难时期,虽然建国十余年在苏联帮助下的基础建设给中国打下了还算不错的底子,经济,国防等很多数据实际要强于印度,但国力并未对印度形成压倒性优势,印度在很多方面(如人均收入)反而高于中国。而且中印边界处于中国边缘地带,中国能集中在这一带的兵力其实很少,加上中国的外交局势在当时要比印度恶劣得多(当时巴基斯坦还未与中国亲密),因此在1962年这个开战节点上,印度在局部地区战胜中国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但印度还是惨败了,而且败得让现在的印度人还在为之心痛为之耿耿于怀。

而时至今日,印度确实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其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国也是今非昔比,而且其进步的速度是印度所难以企及的。因此,倘若中印之间再次如1962年那样擦枪走火,爆发局部战争,如果中方没有出现过度愚蠢的行为,正常情况下,就这个家底印度想要赢得胜利,怕是很难的,而且难度远大于1962年。

虽然Arun Jaitley说出这样的话很可能只是在语言上反击对手,对印度国防力量的实际情况他肯定比谁都清楚,但这种言论恐怕是印度国民对中国对世界普遍的认知。只知道纵向比较回顾自己辉煌的发展历程,而忽视了对手的进步幅度要比你大得多。相比较中国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宣扬“印度潜力比中国大”,强调印度不可小视之类的言论(无论是想让人保持清醒还是再兜售别的私货),在印度,鼠目寸光,井底之蛙的观点与看法却是比比皆是。由此观之,印度人的观念与见识相比较1962年并没有太大的长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