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央视披露武直10研制历程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复兴军事

来源:军工圈

我国成功发射第三十七、三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9月19日2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七、三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三、十四颗组网卫星。

搭载第三十七、三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测试与试验评估,并与此前发射的十二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适时提供服务。根据计划,年底前将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此外,在这两颗卫星上,首次装载了国际搜救组织标准设备,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是长三甲系列火箭第91次执行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85次飞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历程

1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

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2北斗三号第三、四颗组网卫星

2018年1月12日7时1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第三、四颗组网卫星。

3北斗三号第五、六颗组网卫星

2018年2月12日13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第五、六颗组网卫星。

4北斗三号第七、八颗组网卫星

2018年3月30日01时5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七、八颗组网卫星。

5北斗三号第九、十颗组网卫星

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三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九、十颗组网卫星。

6北斗三号第十一、十二颗组网卫星

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十一、十二颗组网卫星。

央视披露武直10研制历程,总师:直10总体性能世界前三

中央电视台9套于9月17日播出了《军工记忆》第二季的第2集,讲述了国内首型专用武装直升机——直10的研发历程。直10总设计师吴希明在节目中表示,在世界主流的专用武装直升机中,直10机动性能最好,功能比较全面,总体性能足够排在前三的位置。

中国的直升机事业始于仿苏联米-4直升机的直5,在1988年的时候,中国陆军航空兵部队成立刚刚两年,直5仍然在部队服役。直到直10正式服役之前,中国陆军航空兵部队都只能用通用直升机的改进型客串攻击任务。

陆航部队进口的黑鹰直升机

中国专用武装直升机的可行性论证开始于1988年,当时无论作为用户的军队还是承担研制的工业部门都认为,国内的技术基础不满足研制先进的专用武装直升机的需要。因此首先要对关键技术进行预研攻关,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武装直升机的三大动部件:发动机,旋翼和传动。

因为因为武装直升机必须比一般直升机反应灵活,机动性强,还得更抗损伤。对三大动部件的要求自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型号。专用武直将要采用的新型涡轴发动机、全新复合材料桨叶和传动系统,全都需要进行自主研发。

武装直升机升力系统的预研交给了昌河飞机公司,当时这家企业生产的昌河微型面包车正行销全国,但直-8直升机的部队采购量却很少,靠着卖汽车保存下来的队伍,昌飞成功攻克了复合材料桨叶和传动系统的技术难关。1998年,昌飞被正式确定为直10机体生产和总装的负责单位。确定昌飞为直10主机厂时,职工们在车间办公室里相互拥抱,流着眼泪,因为飞机系统终于能有饭吃了。

2001年,直十完成了整体设计,2002年完成了全部图纸和技术资料的编制。2003年,完成了试验样机的装配,直10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大家面前。

央视截图:直10试验样机

2003年4月,直10在景德镇吕蒙试验场进行了首飞,虽然只做了简单的盘旋和低空通场,但这却是中国专用武装直升机的首次试飞。不过,此时装配进口发动机的直10样机与日后定型的直10还有不少差别。因为直10的动力问题还没解决。

试验样机使用的是进口发动机

武直10从项目开始,采用了加拿大PT6发动机做动力试飞,后来因为机密泄露遭到禁运,只好使用低功率的国产发动机做批量生产。负责新型涡轴发动机研制工作的是位于株洲的中航发动机动力研究所。在七八十年代,动研所也曾经对专用武直做过一些基础性研究,当时设想的型号重量为4吨级,在预研阶段动研所以此为基础,研制了实验性的涡轴发动机“40号机”。然而最终的直10体量达到了5.5吨级别。从“0”到“1”是最艰难的,而从“0”一步跃上“5.5”,难度可想而知。

位于株洲的中国航发南方公司与动研所一起承担着直10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在研制中国第一种自主研发的涡轴发动机的过程中,航发南方公司几乎把自己的生产工艺和管理制度也翻新了一遍。有一个细节令原总经理陶光孟记忆犹新:当时为了浇筑一个部件,厂里的工人耗时两年制作了一个由99个零件组成的精巧模具,但是因为发动机设计的改变,这个模具只用了4次就宣告退休。最终靠引进3D打印技术,新模具得到了迅速解决。

这一切努力的最终成果就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涡轴9“玉龙”发动机。最终定型的涡轴9发动机比原计划的功率提升了20%。另外,节目中也透露,中国航发已经明确了下一步的方向,要搞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功率涡轴发动机,这也意味着中国未来的直升机将有更加澎湃的动力。

公开展出的“玉龙”发动机模型,国内第一种自主研发的涡轴发动机

但这对直10仍然不够:因为在研制过程中攻击、探测、防卫等系统不断加码,直10的体重比原计划超重不少。军方坚持直10的作战能力不能打折扣,于是减重的大部分任务就落在了负责机身和总装的昌飞身上。机身平台的所有系统都被分配了减重额度。已经设计完成机体结构几乎被推倒重来了一遍,部分子系统,比如稳瞄系统是经过了完全的重新设计。

直10用了一年的时间解决了减重问题,武器装载量没有下降,而载油量甚至还有增加,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作战半径最大的专用武装直升机。2010年深秋,直10成功定型,并投入量产。

武直10的优势在于航电性能好,直追美国阿帕奇,机动性也不错,武直10主要的劣势在于,发动机功率限制,造成装甲少,载弹量小。

直10总设计师吴希明表示,在世界主流的专用武装直升机中,直10机动性能最好,功能比较全面,总体性能足够排在前三的位置。2017年,国际军事比赛航空飞镖项目在中国吉林拉开战幕,中国陆航部队直十与使用米28和卡52的俄军同台较量,在直升机实弹突击项目中取得优胜。

视频截图:直10与米28、卡-52同台竞技

最近中国在武直10的基础上,换装新型发动机、新型航电、电子战系统,这就是武直10ME。武直10ME发动机功率,预计从武直10的936KW升级到1123KW,进气道也从原来的侧面进气道改成迎面进气外加折转进气道,进气效率更大。此外,武直10ME改了供弹系统,增加了一定的载弹量;而且增加了导弹逼近紫外线告警系统(MAWS),能够探测武装直升机最容易遇到的红外制导肩扛导弹的尾烟紫外线辐射。

新型武直10ME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